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养殖技术 查看内容

死鱼日日翻倍,越医越死!停料、解毒均无效,元凶是“鮰爱德华氏菌”?真相是...

来源: 活宝源鱼病室 梁芝源、胡雄、胡飞、杨紫晴| 2020-12-7 14:23
1、病情概况

2020年11月,广东肇庆。池塘水面3亩,水深1.5米,主养品种为叉尾鮰,存塘数量约4万尾,合计约6000斤,正常日投料100斤。

11月13日开始发病,出现十来条死鱼,之后病情迅速恶化,死鱼量几乎每天翻倍,塘主使用“烂鳃出血停”、“碘+六黄”等泼水,均未见明显效果。11月18日,早上喂料后发现病情严峻,遂停料、解毒。11月19日,继续停料、解毒;一线技术员塘头诊断,发现有指环虫(未施药)。11月20日,病情进一步恶化,遂采样送至活宝源鱼病室进行全面检测。

2、实验室检测

共接收病鱼6尾,其中5尾已死亡(新鲜),1尾活病鱼有明显“打转”现象。

外观上,病鱼体表完好(P01),头部中央有圆形或椭圆形白斑(P02);掀开鳃盖,活病鱼鳃丝红润,已死亡的病鱼鳃丝均淡白且有明显烂鳃(P03);解剖,肝、脾、肾等基本红润(P04),胃、肠空,个别有套肠现象(P05)。

左:P01,示病鱼体表完好;右:P02,示病鱼头部有白斑

左:P03b,右:P03c,示烂鳃

左:P04,示病鱼内脏基本红润;右:P05,示套肠

依次取病鱼鳃丝镜检,可观察到指环虫(P06)、累枝虫(P07)、杯体虫(P08)、尾孢虫(P09)等多种寄生虫,但数量均不多;其中,已死亡的5尾病鱼鳃丝均未发现尾孢虫的孢囊,仅见少量虫体,而“打转”病鱼的鳃丝可观察到少量孢囊(P10),内有大量尾孢虫虫体(P11)。

左:P06,示鳃部指环虫;右:P07,示鳃部累枝虫

左:P08,示鳃部杯体虫;右:P09,示烂鳃病鱼鳃部少量尾孢虫

左:P10,示“打转”病鱼鳃丝孢囊;右:P11,示孢囊内大量尾孢虫

无菌操作,依次取4尾病鱼的适量后肾组织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划线后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48小时后均长出大量灰白色、边缘不规则、直径约1mm、湿润的菌落,且菌落形态高度一致(P12),结合经验初步判断为爱德华氏菌。将该菌转接纯化后,进行纸片法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1号、2号、3号抗生素均较敏感(P13)。

左:P12,示致病菌分离培养;右:P13,示药敏试验

3、病因分析

从症状看,接检的6尾病鱼中有5尾具有非常明显的烂鳃现象,鳃丝颜色偏白,局部溃烂并粘附污物,容易判断为细菌性烂鳃病。

从镜检看,病鱼的鳃部检出指环虫、累枝虫、杯体虫、小型车轮虫、尾孢虫等多种寄生虫,其中,指环虫和累枝虫的虫体较大,对鳃丝的损伤作用较大,尤其是指环虫,是常见的诱发淡水鱼烂鳃病的寄生虫之一。这些寄生虫可能是烂鳃病的诱因,或加重了病情。

从实验室诊断看,4尾新鲜病鱼的后肾组织均分离培养到数量较多且形态高度一致的菌落,这些菌是致病菌的可能性较大。考虑到活病鱼有明显的“打转”现象,且新鲜死鱼头部中央均有白斑,结合叉尾鮰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这些病鱼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考虑到尾孢虫特殊的生物习性(群居,以孢囊寄生,不会以单一个体形式感染),尽管只在“打转”病鱼的鳃丝中观察到尾孢虫的孢囊,而其他5尾新鲜死鱼的鳃组织仅仅发现少量尾孢虫,结合我们鱼病室的诊治经验,我们认为:尾孢虫才是本塘叉尾鮰的真正病因——尾孢虫寄生于鳃丝,其孢囊破裂导致鳃丝破损,使病鱼失血(鳃丝淡红),体质变差,诱发烂鳃和其他病菌感染。而由于尾孢虫个体很小,其孢囊破裂且出现烂鳃后,很难观察到大量虫体,容易忽视其危害。

4、治疗方案与效果

本病例,真正的病因是尾孢虫感染,但已继发感染细菌,因此,治疗应以水体针对性杀虫为主,并配合内服投喂敏感抗生素。其中,杀虫需用药2次,内服敏感抗生素需连喂3-5天。具体治疗方案和疗效如下:

11月20日:停料,傍晚使用[复合碘+五黄类中草药]进行水体消毒。当天死鱼700余尾

11月21日:停料,使用针对孢子虫类专用药进行水体杀虫。

11月22日:投喂10斤。死鱼迅速减少至300余条,游边病鱼明显减少。

11月23日:停料。再次使用针对孢子虫类专用药进行水体杀虫。当天死鱼约150尾。

11月24日:恢复投喂,并拌喂敏感抗生素。当天死鱼约70尾,游边病鱼基本消失。

11月27日:连续拌喂3天敏感抗生素后,死鱼基本消失,摄食亦已恢复正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塘主对治疗方案十分满意。

5、关于鱼病科学诊治的思考

我国养鱼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00年就已有关于鱼病的记载,鱼病的经验诊治源远流长。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将鱼病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经过科研工作者六十余年的潜心钻研,我国的鱼病科学诊治获得重大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水产业的进步。但是,直至今天,鱼病的经验诊治依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大多数养殖户在遇到鱼病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其熟悉的渔医或技术员,哪怕他们的装备简陋,只有一套测水盒和一台显微镜,但凭借其长期积攒的丰富经验,他们开具的方案往往也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对主次病因缺乏准确的认知,一线渔医为了提高治疗成功率,只能“广撒网”,不断增加治疗用药的成分和剂量,甚至把杀虫药、消毒剂和各种内服抗菌药等针对常见病原的药物都组合到方案中。因此,经验诊治往往存在严重的滥用药、乱用药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养殖密度过大、苗种质量衰退、长期不规范用药等原因,鱼病越来越复杂,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越来越常见,病原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鱼病的经验诊治正面临重大挑战。

近年来,鱼病的科学诊治理念深得人心,国内有识之士兴建了一批鱼病实验室,招纳专人进行病原检测和致病菌分离、药敏试验等,甚至有一些企业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开发出快速检测特定病原的仪器试剂,为鱼病的准确诊断与精准用药提供科学指导。这是水产界令人兴奋的进步。但愚认为,实验室检测是鱼病科学诊治的最重要环节,对科学诊断和精准用药的意义都十分巨大,但是,鱼病的发生还与水质、投喂、管理等多种因素有关,科学用药也需考虑养殖品种、规格、摄食率、水温、天气等诸多因素,因此,鱼病的科学诊治既要从池塘边走到实验室中来,也要从实验室回归到池塘边去。作为一名鱼病检测员,不能只懂病原检测,还应学习扎实的鱼病基础知识,充分了解病鱼的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和病原的生活史及其危害等,才能综合评估,抓住病因的主次。如本病例,如果我们只凭经验诊治,很容易将其诊断为细菌性烂鳃而耽误治疗;而如果我们过于重视实验室检测而缺乏对常见病原的深入认识,则不易抓住尾孢虫这个主因。实际上,在今年4月份,我们就报道过一例尾孢虫感染引起叉尾鮰急性死鱼的病例,虽然该病例的症状与本病例差异很大,实验室病原检测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两个病例的主要病因一致,在针对性杀虫后病情都迅速得到控制。

鱼病诊治是非常复杂的一门学科,实践是鱼病科学诊治的唯一标准。我们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也要走到鱼病实验室去,走到鱼塘边去,在实践中积累,才能离鱼病的科学诊治越来越近。
收藏

已有422 人点赞

  • 游客963

    游客963

  • 游客79

    游客79

  • 游客259

    游客259

  • 游客547

    游客547

  • 游客604

    游客604

  • 游客406

    游客406

  • 游客583

    游客583

  • 游客590

    游客590

  • 游客207

    游客207

  • 游客902

    游客902

  • 游客251

    游客251

  • 游客427

    游客427

  • 游客345

    游客345

  • 游客847

    游客847

  • 游客375

    游客375

  • 游客340

    游客340

  • 游客287

    游客287

  • 游客124

    游客124

  • 游客190

    游客190

  • 游客33

    游客33

  • 游客926

    游客926

  • 游客501

    游客501

  • 游客652

    游客652

  • 游客243

    游客243

通心粉二维码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