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你今天转发锦鲤了吗?转发此条锦鲤,必有好事发生……”
为什么被转发的多数是锦鲤? 鱼在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祥瑞的象征。《史记·周本记》中就有“周王朝有鸟、鱼有瑞”的记载。鲤鱼作为崇拜之物,更是占据了人类图腾文化的半壁江山。在中国母氏氏族社会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中,就有各种各样的鱼纹图案。
关于鲤鱼的寓意,最耳熟能详的说法就是“鲤鱼跃龙门”。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中国人也多以此表达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望。清代李元在《蠕范·物体》曾写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此外,“鲤”通假“利”,“鱼”通假“余”,寓意“连年有余”、“大吉大利”,鲤鱼也成了年画剪纸、刺绣织品等的常用图案。
除了逆流而上的勇气,鲤鱼还与爱情婚姻紧紧相连。《诗经·衡门》中把挑鲤鱼与选妻子相提并论(“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之后人们也用“鱼水之欢”来祝福婚姻美满。由于鲤鱼产子较多,繁殖能力强,所以直到现在,一些地方在举办婚礼时,还有“鲤鱼撒子”的仪式,寓意 “子孙满堂”。 不仅仅普通老百姓对鲤有着祥瑞执念,就连孔老夫子也是如此。2500多年前,孔子的夫人生下一个男孩,正好鲁国国君送来几尾鲤鱼,孔子“嘉以为瑞”,便给儿子取名鲤,表字伯鱼。连儿子都叫“鲤”了,可见鲤对于古代人的意义有多深。
中国古代确实有“锦鲤”一词,但其含义与当下语境中的“锦鲤”并不相同。古时所谓的“锦鲤”,指的是原产于中国的红色鲤鱼,肚白而背红,由野生鲤鱼突变而来,不时出现在一些中国传统名画中。 ![]()
中国古代所称的“锦鲤”
微博上转发的锦鲤,则是一种风靡世界的高档观赏鱼——日本锦鲤(Nishikigoi,简称 Koi),以体格健美、色彩艳丽、花纹多变著称。
锦鲤性情温和,喜欢结伴而游,杂食属性,能适应 5-30 ℃ 的水温,拥有比较顽强的生存能力。若饲养得当,成年锦鲤身长可达一米以上,寿命也可达数十年。 锦鲤问世后,很快受到日本贵族和寺院神社的欢迎,他们将稀有的锦鲤移入庭院的池塘中放养,既能增添生气,又能彰显身份。
日本人把锦鲤看成是艺术品,称之为水中“活的宝石”。在大和民族的意识里,鲤鱼逆流而上与湍急的水流相搏斗,那种对于生存所抱持的决心与勇气被认为是男子汉应有的品质。因此在日本,鲤鱼旗也是男孩节的一个象征。 明明知道转发许愿不实际,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转呢? 在这个网络时代,中国人对锦鲤的痴迷更是有增无减。每每网上出现一些关于转发锦鲤有好运的消息,转发点赞评论量动辄上万。人们一边转发一边说出各种五花八门的愿望,祈求能粘粘喜气。此时的锦鲤已经不单单是吉祥、爱情、勇气的期许,而是能承载一切,让所有愿望实现的“万能神”。
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其著作《思想录》中提到的“帕斯卡的赌注”原理或许可以解释:“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如果他不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如果他存在,作为无神论者我将有很大的坏处。所以,宁愿相信上帝存在。”转发锦鲤的心态也是如此,我不知道这个锦鲤到底管不管用,万里面还有一个一呢,微博转图祈福既无成本又无所谓回报,许多参与者都是凑热闹心态,为何不选择相信一下? 进化心理学家表示,发现规律和假定因果关系是人类进化发展所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从两者之间找到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天性和心理需求。比如槽值君在某次考试前无意转发锦鲤求转运,结果这场考试一下子就过了,还得了很高的分数,虽然两者之间可能只是巧合的关系,但槽值君以后每次考试都会默默地拜一下锦鲤,祈求好运再次降临。事件发生的几率总是有的,所以当祈求的事情变为现实的时候,人们便会更加坚信这其中的某种神秘的关联。
综合自网易、知乎 |